今天咱們來說一下出高價這事。主要討論頭條,其它媒體大家參考看是否適用。
“出高價”不是指出價的絕對值有多高,比如1000元是高價、5元是低價。出高價是指出相對高的價格。
出高價是信息流里的敏感操作,因為出高價就意味著有高成本的風險,可能會帶來一定損失;但一些時候它又是關鍵操作,在一些情況下如果你不出高價,可能賬戶連500塊錢都花不出去,“出高價再降下來”這波操作可能就是賬戶能否起量的關鍵。
不管你是否會用到出高價的操作,了解一下都是有必要的。
大家在說出高價的時候,可以分成兩種思路:一種是出價代表真實預期成本;一種是出價不代表真實預期成本。咱們先說第一種情況。
1、出價代表真實預期成本
出價代表真實預期成本、同時又出高價,也就是要提高預期成本,相當于以前一個轉化要求做到5塊錢,現在允許做到6塊,出價可以提升了。
因為出價是計算eCPM值的關鍵因素,所以出價越高,eCPM值越高,能拿到的量越大,所以提升出價肯定是促進消費直接有效的辦法。在同類產品中,如果一個產品出價比較高,那么投放的時候就更有優勢。比如同樣是短視頻產品,誰家成本放的寬,肯定量更大。
但成本要求跟產品盈利能力、投放量的規模等因素有關,不是優化師能決定的,優化師還是卡著成本過日子,所以咱們重點談談第二種。
2、出價不代表真實預期成本
出價不代表真實預期成本,那么出高價就是一種優化手段了,并且是一種很常見的優化手段。出高價通常要伴隨著降價,也就是“出高價再降下來”。
什么時候要高出價再降下來?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。
理想的情況肯定是直接按目標成本出價,然后計劃就能跑出去了,也不用來回折騰出價。
但很多時候新計劃死活不花錢。等啊等,等啊等,就是不花錢。尤其是當整個賬戶都不花錢的時候,真的是急到頭禿,在試過建計劃、換素材、換定向、改標簽等等都沒什么反應之后,沒辦法,只能提價。
通過出高價,讓計劃先有一些量,看看成本怎么樣,然后再控制成本。一般在目標成本的基礎上提價10%~20%來投,比如目標成本200,可以出價220~240;如果實在不行的話,再逐步提升。
這里的原則是“不能不花錢就干等著”,總要先花出去錢,才能做效果。
這么做的原理是什么呢?
原理是修正系統的預估。eCPM的計算公式是:
eCPM=出價×CTR×CVR×1000,計劃不跑量是因為eCPM值低,而eCPM有3個影響因素,在計劃設置不變的情況下,我們對CTR和CVR束手無策,只能通過提升出價來提升eCPM。
如果你的計劃真實的CTR和CVR挺好的,但系統認為它不好,那么它就跑不出去;這時候你提高出價來提升eCPM,讓系統看到真實的CTR和CVR,就修正了系統的預估。如果真實的CTR和CVR高了,那么即使出價降下來,計劃也能跑出去。
需要注意的是,因為是用來修正系統預估才出的高價,所以不能大規模投放,要搭配“小預算”來投(例如500、1000、2000),不然容易一個沒看住,計劃跑個大幾萬出去,就虧大了。
這就是“出高價再降下來”的原理,相當于人工版的“一鍵起量”。
那是不是真實的CTR和CVR都一定高于預估的呢?當然不是,肯定也有低于預估的情況。這就是出高價的一個風險:如果出價降下來計劃還能跑,這條計劃就測試成功;如果出價降下來計劃就不跑了,這條計劃就測試失敗。
舉例:一條廣告計劃出價30元,預估CTR和CVR低,沒量;把出價提到40,花了2000元,CTR和CVR高了一些,如果這條計劃本身行的話,把出價從40元降到30元還能跑;如果這個計劃本身不行,那么降下來計劃就沒量了。
出高價往往會伴隨著高成本,接下來咱們看一下成本問題。
我們先明確,轉化出價對成本控制的原則就是:轉化成本≤出價。系統不會明白你在出價之外還有一個真實預期成本,也不會按著你的真實預期成本幫你優化。
所以轉化成本在出價以下都是正常的。可能低于你的真實預期成本,也可能高于你的預期成本。同時系統會有一個原則:盡量讓一條計劃以它能達到的最低成本去跑。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轉化成本遠低于出價的情況。那出高價成本能不能達到預期呢?我們分兩種情況來看。
我們先說成本能達到預期的情況。能達到預期就不用降出價,這么投著就行了。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,成本又低、計劃競爭力又強(出價高所以eCPM值很高),簡直完美。
像下面這兩條計劃。這兩條計劃轉化目標都是安裝完成,所以安卓安裝完成成本就是轉化成本。
同樣是5塊多的轉化成本,出價40和出價6塊一天能花的錢可差很多啊
但是它也有問題,問題是轉化成本可能隨時會漲上來,拿上面第一條計劃來說,現在看著轉化成本是5塊多,但非常有可能漲到10塊錢,因為你的出價是40,只要低于出價系統就認為都是滿足要求的。
并且在成本高的時候,優化師很難做控制。因為轉化成本和出價之間有差值(我們把這個差值叫“縫兒”吧),所以沒辦法實現“降出價就會降成本”的效果,甚至可能出現降價之后成本反而漲了的情況。
比如下面的這個例子:把出價從40降到35,安裝完成成本從5.8漲到了6.2。那怎么能控制成本?除非你把出價降到真實預期成本,否則都實現不了。
因為系統的任務是“讓轉化成本低于出價”,在已經低于出價的范疇內,成本不會受出價的“直線”控制——出價降5塊,成本也降5塊。
而且這還是很常見的情況。出高價并且成本能滿足預期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,多數情況下是出了高價、轉化成本低于出價、但高于你的預期,比如你預期是1塊錢,出價是10塊錢,系統跑下來是3塊錢。這時候怎么辦?
難辦。但難辦也要辦。
永遠記得,我們的投放目標是成本OK的前提下獲量。轉化成本不能滿足要求,那就得降價。降到滿足你的目標成本為止。不要管“降價是不是對計劃有傷害”,出高價獲量是短期策略,最終是為長期的成本服務的。如果“短期成本”過高、甚至永遠只能靠出高價計劃才能活著,那么就要放棄,及時止損。
降價過程中也有兩個簡單的技巧。
在降價的過程中,一般認為“邊花錢邊降價”是比較好的,隨著消耗逐步降價、一次降太多計劃容易死。(計劃“死了”是不花錢了,“活”是能花錢)可以參考分2~3次把出價降到預期成本,一天降1~2次,每次降出價的10%左右。但也要考慮到測試成本,不能讓高出價的時候花太多錢,所以也不能降得太慢。
降價的時候還有一個技巧:一般出價和轉化成本之間的“縫兒”、可以認為是降價的安全空間,在“縫兒”的范圍內降價、計劃一般不會死,因為計劃已經能跑到這個成本;如果把出價降到低于轉化成本,降價之后計劃不跑了的概率會大一些。
降價是個比較難的事,因為降價之后很容易不花錢。但只有把出價降到你預期成本了,才能有效控制成本。所以死活都得降。死了就測試失敗,認了。
要總結點啥的話,就是能出低價盡量別出高價吧,必須要出高價的時候一點點提,別一下出的太高,因為出價越高降價越難,降價太痛苦了。
看一個應用“出高價再降下來”的失敗案例。
這是一個二類電商的賬戶,預期成本是35。賬戶一直不花錢,我就給一條我覺得比較有希望的計劃提價,從35提到40、50、60……一直提到88,終于花錢了。看一下它具體跑的過程。
這條計劃的投放數據:
操作日志:
這條計劃從9號開始投放,預算1000,出價88,當天預算撞線了,轉化成本50。50的成本遠低于88的出價,但還是高于我的預期,我希望它能做到35。這時候很難用出價來控制成本,但是不控制又不行,這么賣賠錢,我就打算強行把出價從88降到35。
為了避免一下降太多計劃直接死掉,我就先把出價降到現有的成本50,并且把預算從1000放到了3000,讓它邊花錢邊降價,試一下看能不能降下來。
但是降價之后計劃轉化率就降下來了,第二天轉化成本明顯漲了,從50漲到了71,計劃花錢速度也很慢,一天只花了200塊。這時候如果還想再搶救一下的話,應該把出價提上去,再提到75左右,讓出價高于現有成本,但是我覺得這個降價的幅度比較大,要從88降到35,本身難度比較大,就沒再提價、讓它那么放著跑了。
第三天計劃表現更糟,成本都到116了,應該是降價之后模型凌亂了,并且因為前期轉化成本和出價的“縫兒”比較大,也很難被賠付,就把它關停了。測試失敗。
出高價有風險,很可能降下來計劃就死了,選擇需謹慎啊。
要點總結
1. 出高價分成兩種思路:一種是出價代表真實預期成本,通過出高價來提升獲客量級;一種是出價不代表真實預期成本,只作為一種優化手段,出高價之后還要再降下來;
2. “出高價再降下來”是信息流里的常見操作,在試過建計劃、換素材、換定向、改標簽等等都沒什么效果之后,可以試試提價,不能不花錢就干等著;
3. 用這個的節奏是“不花錢-提價-花錢了-降價”,提價的時候設置小預算,降價之后可以把預算放開;
4. 它的原理是通過提升出價來獲取真實的投放數據,從而修正系統的預估,常用在測新素材、新計劃上。如果計劃本身行,就能通過“出高價再降價”的方式讓計劃跑起來;如果計劃本身不行,降價之后計劃就會死;
5. 出高價之后成本問題及對應策略可以總結成下面這張圖:
6. 降價的時候,轉化成本和出價之間的“縫兒”值得關注,這個“縫兒”可以認為是安全空間,在這個空間內降價計劃一般不會死。
建議“邊花錢邊降價”、逐步降價。可以參考分2~3次把出價降到預期成本,一天降1~2次,每次降出價的10%左右。
以上為本次分享。
相關閱讀:
信息流優質的落地頁優化技巧!
快手信息流廣告投放最全攻略
信息流視頻廣告投放形式盤點!
你的信息流廣告轉化不行?2大問題!
信息流廣告著陸頁策劃技巧!
作者:寧阿姨
來源:三里屯信息流
136 0806 8886【加微信請注明來意】
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(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