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別把創始人IP打造,弄成PUA教學
有時候,我非常恥于自己營銷人的身份。因為在一個拼認知的行當里,總是盛產騙子和大忽悠。
近2年,大忽悠們意識到:和正規軍拼品牌定位已經沒有優勢了。于是想了一條新路:創始人IP打造。
他們給你的建議一般是這樣的:造人設、拍形象照、編故事、練演講、寫金句、曬生活……
請問:這種手法和PUA的把妹教學有差別嗎?
有時候,我不得不佩服某些人的知識遷移能力,在他們手里,萬事萬物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。
那么問題來了:
在IP打造中,創始人不該為自己做定位,讓大眾了解他的特性嗎?
創始人不該捯飭一下,做一次形象管理嗎?
創始人不該練習一下表達技巧,更容易地傳遞商業理念嗎?
以上種種都對,但它們都只是皮毛。就像學武,不能先學佛山無影腳,你必須先掌握發力技巧、人體結構才能發揮招式的威力。
今天就來拆解一下打造創始人IP的正確姿勢。
如果一位創始人問:我要打造自己的個人IP,第一步應該干嘛?幾乎所有的偽專家都會告訴你:你得先有個人設,給自己做個定位,然后寫個有吸引力的故事傳播出去。
但如果這位創始人聽信了這套說辭,他的未來的故事劇情很可能是這樣的:
人設——表演——翻車——崩塌
創始人們只要參照一下娛樂圈的明星,就能看出自己的未來結局:
好丈夫人設,最終變成出軌渣男;
高知人設,被diss沒文化還打臉充胖子;
勵志人設,淪為上位不擇手段的心機婊。
以人設搏出位的藝人,鮮有不被人設反噬的。如果一直都沒有翻車,那是因為他向大眾坦露的不是人設,而是人心。
為什么品牌可以靠定位,但創始人不能靠人設?
因為品牌是死物,它可以被我們捏成各種形狀,但是人是活的,人是會變化的,人是有情緒的,人是需要隱私的,人是會衰老的,人是會犯錯的……
創始人IP不應該是一個電視劇腳本,而應該是一場真人秀腳本。電視劇和真人秀的最大區別就是:電視劇腳本需要主角表演劇情,而真人秀腳本需要主角牽引劇情。
創始人IP打造的第一步不是造人設,而是做「人格畫像」,用一種寬松的筆觸,打造出一個的符號化人格體。
人格畫像和人設有什么區別?
人設是單薄的、絕對的、不可被質疑的,但人格畫像是立體的、豐滿的、有血有肉的、可以容錯的。
人設是唯一的,人格是多面的。
要想打造好創始人IP,我們首先必須拆解人格的基本構成面。我們先來盤點一下,各行各業經典的創始人IP。
海外IT界:喬布斯、貝索斯、巴菲特、埃隆馬斯克、馬克扎博
中國IT界:雷軍、張朝陽、陳歐、馬云、董明珠、任正非、王石
知識網紅:吳曉波、樊登、羅振宇
直播網紅:李佳琪、薇婭、張沫凡
明星開公司:侃爺、汪峰、范冰冰、張庭夫婦
娛樂業公司:楊天真、馬東、李誕
營銷公司:江南春、葉茂中、華杉、李三水
創始人品牌:KFC、棒約翰、LV
請在腦海里掃描一下這些創始人IP的記憶點,表面上你想到是這三個因素:
言論:例如,李佳琪的“OMG”,巴菲特的“滾雪球”
故事:例如,褚橙的老人的匠心,羅振宇的每天早上60秒語音
形象:例如,馬云的外星人,葉茂中的帽子
但這些都是人物IP的面子,而不是里子。言論、故事、形象都是人格的外顯,這些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呢?折射的是創始人的內在人格。
例如,喬布斯說:“stay hungry stay foolish”,這句話折射的其實是他的個人愛好。
喬幫主一直喜歡禪學,尤其喜歡讀日本曹洞宗鈴木俊隆寫的《禪者初心》,這本書的核心主旨就是告訴世人,我們不要被世俗的經驗所累,不管是做了多少遍的事,仍然需要保持一顆初心,這個核心道理翻譯過來不就是“stay hungry stay foolish”?
這個保持初心的人生理念,如果落實在蘋果的產品設計上,就變成了極簡主義哲學。喬布斯希望自己的產品不需要說明書,蘋果把復雜的產品設計變成傻瓜式的產品體驗,讓人們只憑初始的直覺就能上手。
無論什么樣的人,我們如果向內看他,都有三個因素構成:性格、專業、愛好。
性格:董明珠的硬氣、埃隆馬斯克的叛逆、羅振宇的較真。
專業:馬云提出“新零售”、雷軍的互聯網七字訣“專注極致口碑快”;
愛好:王石登珠峰、馬云打太極。
人物的內在三角和外在三角共同構成了創始人IP的人格畫像。內三角要通過外三角才能有效傳播出去,外三角必須依托內三角才能站穩腳跟。
知道了內三角和外三角的關系,你就明白了為什么我會說,很多人把創始人IP的打造,弄成PUA教學。
因為如果只是專注于面子工程,其實是在做包裝而已。而打造創始人IP,不是給創始人打造金身像,而是挖掘他的閃光點。
但是你可能會問:我描繪出「人格畫像」之后,有那么多可以闡述的點、那么多可以貼的標簽,我到底該表達哪個?如果不立個人設,豈非沒有表達的焦點?
我想說:你要表達什么,不是取決于你有什么,而是取決于別人需要什么。
很多企業家在打造自己個人IP時,核心思路是爭取曝光機會。他們在繁重的工作之外,還犧牲掉陪家人的時間、陪客戶的時間、陪員工一起探討產品體驗的時間,拼命地走穴、拍片、演講……
但這么做的效果是有限的,因為你只是在拼命開發創始人IP的最底層的價值,即廣告價值。而一個合格的創始人IP應該兼具其他三個層次的價值:市場價值、資本價值和社會價值。
在正確勾勒出創始人的人格畫像之后,你的表達取決于兩個因素:你的企業階段和你要獲取什么樣的價值。
低成本地為企業獲得免費流量,是創始人IP的第一層價值。尤其是創業初期,創始人IP的能量幾乎大于企業品牌能量。
當年的馬佳佳、雷軍、陳歐,都是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,在初期為企業帶來了關注度。
這個階段,創始人IP的表達的焦點在個人故事上。創始人要把自己經歷轉換出一個商業電影劇本,充分把握劇本的看點、爽點、尿點,爭取最大的“票房”。
創業故事該如何冷啟動,我會在「番外內容」里,給付費用戶呈現。
當企業進入高速發展期,周圍競爭激烈,創始人IP的表達焦點必須進化到2.0版本。
創業故事再傳奇也幫不上忙了,因為大眾現在關注的是,你的產品是不是如你吹噓的一樣牛B。
這個階段,創始人IP應該聚焦在產品和用戶體驗上去做表達。比如,淘寶直播業務在爬升期時,馬云老師就和李佳琦來了一次帶貨PK。
如果你是電商創業者,這個階段應該去當一天客服和外送小哥,體驗服務流程,修正服務細節;
如果你是一位酸奶品牌創業者,那就去和用戶談你們的產品匠心,產品原料有多健康,做了多少個口味測試。
這個階段,創始人IP不再是一個英雄角色,而是質檢員和體驗官。
當今時代,創業者如果不懂得和資本方跳舞,也就失去了整個舞臺。
那么資本看重什么呢?除了團隊、商業模式這些不變的東西,資本在意的一直都是「商業前景」。創始人也只有一直讓資本“看到”商業前景,資本方才會持續注資。
對于創始人而言,你對整個行業的把握和預判,就是商業前景的放大器。比如,馬云提出“新零售”,江南春提出“中國媒體傳播十大趨勢”。
所以,企業發展的關鍵躍遷期,創始人IP的表達焦點,要落實到你的專業上。你要表達的是:對行業的預判、對競爭的理解、對未來的布局。
這個階段,你既不是英雄,也不是質檢員和體驗官,你要扮演好預言家的角色。
疫情期間,西貝賈國龍和束從軒,通過創始人身份的發聲,完成了企業自救。西貝5天獲銀行4.3億授信,老鄉雞獲銀行授信投資共10億。
德魯克說:“企業是社會的器官”。身體拋棄器官,都是因為器官不能再為身體輸血供養。幾乎所有的企業危機公關事件,都可以解釋為企業社會價值觀的丟失。比如中國乳業的三聚氰胺事件,日本豐臺車召回事件。
創始人是企業社會價值的騎手,企業越大,創始人的思考視角、表達視角就越要落到社會責任上。這一點上,我認為做的最好的一直是馬云老師,馬老師發言落點,永遠在家國、在社會、在理想上。
當企業越做越大時,一定要時時問自己:你的企業是社會的心臟,還是社會的闌尾?
明確了不同階段的表達重心,下一步就可以正式“出道了”。
如果你作為創始人IP的幕后策劃,你該如何規劃他的出道路線,才能讓企業最大化獲益呢?
創始人出道和練習生出道沒什么區別,我們參考一下偶像練習生的出道路線,就可以從中解讀出幾個關鍵步驟:
首先,作為練習生,他得找到一個亮相的舞臺,比如《創造101》、《偶像練習生》、《中國好聲音》等;
亮相之后,就會有粉絲去想了解他們,于是粉絲們會在百度、微博、微信、論壇去扒他的個人信息;
當這個練習生紅了之后,他就會自己開演唱會,有自己的影視綜作品,引發追星狂潮。
最后,當他功成名就后,他就成了一代人的精神符號,例如邁克爾杰克遜,我們只要看到一個剪影、一個他喜歡的物件,就會熱淚盈眶。
以上,就是一個IP人物的出道路線,分為四個步驟,我把這幾個步驟起名為:
舞臺選擇 —— 路徑優化 —— 造浪儀式 —— 符號化生存
舞臺選擇,就是你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表達容器,徹底釋放人格畫像里的特質。
書籍、采訪、論壇峰會、節目、自媒體文章、發布會、微博評論……凡此種種,都可以被看作一個表達的舞臺。
比如,馮侖的舞臺是書籍、羅永浩的舞臺是發布會(當然現在可能是直播)、任正非的舞臺是訪談。
只是「主舞臺」不易太多,哪一種是你最擅長的,就把哪一種做深、做透。
路徑優化指的是,你如何讓別人發現你?發現你之后你希望他的后續行為是什么?和打廣告的原理一樣,我們要在關鍵環節上,對用戶行為做合理的引導。
路徑優化有三個要點:用戶導航、用戶沉淀、用戶轉化。
1)用戶導航
知道你,是因為偶然的瀏覽;但追隨你,大部分源于主動搜索。
百度、微博、微信、頭條……這些內容平臺上,你不一定要開通自己的賬號,但你要做到讓用戶可以毫不費力地檢索出你的信息,并且這些信息是你樂于讓他看到的。
具體的手段可能是SEM、SEO等搜索優化,也可以是社交媒體賬號矩陣。小到修正一次百度百科,大到規劃一套內容體系。
沒法第一時間調動粉絲的IP,價值都要打折50%。
創始人IP的打造,我們的目標模板不是明星,而是偶像。
明星只有名氣,偶像才有真粉;成為明星,只是讓你混個臉熟,成為偶像才會讓用戶掏錢、掏心;在企業遭遇危機時,明星式的創始人可能遭遇更大的攻擊,但偶像式的創始人可能得到更多的保護。
選擇一個沉淀粉絲的陣地,微博、微信、甚至抖音快手,并持續與粉絲對話。要讓所有的流量,盡量轉化為粉絲數量。
很多創始人IP的問題是,他們只是紅了自己,但并沒有帶紅自己公司的產品。如果是這樣,那么你只是幫公司節省了一部分代言費而已。
在這一點上,我建議所有創始人去看一下雷總的微博,人家是認認真真、勤勤懇懇地在為產品轉化做服務。
創始人IP的目的地不是創始人的走紅,而是產品的走紅,這一點我們要深刻、再深刻的認識到。就像汪峰老師上過很多次熱搜,但是他的歌、他的耳機品牌沒上過,這就是表面繁榮。
在創始人IP的打造中,你要想好如何在內容中預埋轉化線索。如果用戶看完你的介紹,還不知道去哪里買你家產品,那么這個創始人IP的ROI嚴重不及格。
IP不像品牌,它本質上是一種人格,是一種精神符號,所以IP的打造和宗教很相似,它需要儀式感的事件和行為,才能為其賦能。(想了解IP和品牌的基本原理,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:別做夢了,你的品牌成不了IP)
比如,云南白藥是一個品牌,它只要通過廣告的不斷重復,就能占據你的心智,讓你在需要它的時候,就會買它。
但如果是大黃鴨,即便你每天都在電視上看到它的15秒廣告,你也不會產生追隨它的欲望。但是它通過造訪不同城市的口岸,用行為藝術的方式,引發了大家的追逐心態。
創始人IP在推廣時,需要的不僅是曝光,而是具備儀式感的曝光。
所以,當喬布斯站在蘋果發布會的大屏前,當馬云老師把退休宣言視頻放在阿里20周年的酒瓶上時,他們的出現才能掀起一層又一層的社交浪潮。
那么,你的儀式感事件是什么呢?
主席頭像成為人們的胸口徽章,喬布斯成為每個果粉的桌面壁紙,科比的24號變成NBA球員身體上的紋身……
當人可以被符號化,人就可以永生了。當企業創始人可以被符號化,企業就有了百年企業的味道。
符號化的意義有三個:一是讓影響力破壁,二是延長生命周期,三是增大適配范圍。
企業創始人終究是商圈的人,但符號化的創始人可以進入娛樂圈;
創始人終究會死,但符號化的生命可以永生。所以,KFC和肯德基爺爺都“永垂不朽”;
創始人只有一個,他在出席了發布會,就不能再去做直播。但符號化的創始人可以出現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。
可以說,能夠被符號化,是一個創始人IP的最高境界。有時候,當創始人IP勢能已經足夠強大時,我們應該嘗試主動符號化。
這點做得比較好的,其實是我們營銷圈的前輩葉茂中老師。當年還沒IP這個概念時,他就已經把自己形象logo化了。
舞臺選擇、路徑優化、造浪儀式、符號化生存,這就是創始人IP出道的四個階段、四重境界。
同樣是創始人IP,董明珠、馬云、樊登,這三位創始人的運作方式有什么不一樣?
這三個人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創始人IP打造方向,即代言制、雙行制、中心制。
代言制:是指創始人頂替明星,直接成為企業的官方代言人,用代言人的方式賦能企業。
比如,聚美的陳歐、格力的董明珠、小仙燉的林小仙。
雙行制:是指創始人IP和企業品牌雙線并行,各自有各自的打法,形成了差異互補。
當下,大部分企業都是用「雙行制」去運營創始人IP。
中心制:是指企業完全圍繞創始人在運轉,創始人不在,企業可能也不復存在,或遭受重創。
例如,樊登之于樊登讀書會,吳曉波之于吳曉波頻道。
代言制、雙行制、中心制,作為創始人的你,該選擇哪一種商業模式呢?
代言制一般應用于企業的創牌時期,這個時候公司的品牌力很弱,可以依賴創始人的光環去幫扶。
所以,代言制對企業的要求是:這個創始人要是明星創始人,至少要有一定的“明星范”。馬化騰很偉大,但是馬總淡然的容顏很不適合出現在電梯海報上。代言制最成功的的典范,就是當年陳歐為聚美優品代言。
一般用代言制的企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業務特性,那就是他們一定得是營銷驅動型企業。什么是營銷驅動型?就是業務的增長必須靠營銷來驅動,例如加多寶、OPPO、腦白金。
但如果你是一家大型游戲公司,例如王者榮耀,其增長不是靠營銷,而是靠產品體驗和設計。所以這種公司即便有個明星創始人,啟動「代言制」的意義都不大。
既然是營銷驅動型,也就引出了這類企業的第二個特點:廣告預算大。如果廣告預算不大,創始人的海報或者TVC根本投放不出去,創始人代言就變成自娛自樂了。
雙行制適合大部分企業,尤其是適合成熟期的企業。
因為這個時候,公司已經有了強大的品牌優勢,并不需要創始人時時為企業站臺。反而,公司在社會公關層,有很多官方不能說的話,比較適合從創始人口中講出來。
比如,任正非任總就經常通過內部講話、媒體采訪,側面傳達華為的戰略意圖。所以,王石王總曾在一次采訪里,戲稱任總為”北非之狐“,非常”狡猾“。
再比如,疫情期間,西貝賈國龍賈總的那篇訪《談西貝賈國龍:疫情致2萬多員工待業,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3月》,這種話從西貝的賬號上發不合適,從外人之口傳出去更不合適,只能是賈總自己講出來。
來,問個問題:你覺得雙行制對創始人的要求更高?還是代言制對創始人的要求更高?
大部分人都以為是代言制。因為代言嘛,出席那么多活動,曝光量那么大,肯定對創始人要求高啊!
但事實上是雙行制。因為代言本質上是一種“面子工程”,它更多的是對創始人的形象、口條這些外在特質要求更高。
而雙行制要求品牌和創始人雙線輸出內容,創始人本身必須有足夠的內涵,才能保證他可以打造出品牌之外的另一個高地。
比如,任正非任總應該不適合做代言,但是他的內在思想足以支撐他,成為華為的另一塊傳播陣地。
所以,代言制的創始人是明星,但雙行制的創始人是思想家。
下面哪一個品牌的創始人IP,在用「中心制」的方法運營?
A、范冰冰&FANBEAUTY
B、張庭夫婦&TST
C、薇婭&謙尋
答案是C。很多人可能以為A和B也是,尤其是FANBEAUTY,完全是依托范冰冰個人價值孵化出的一個美妝品牌,難道不是中心制嗎?其實FANBEAUTY是典型的代言制。
中心制和代言制最大的區別在于:創始人到底是作為宣傳中心,還是作為業務中心?
范冰冰在FANBEAUTY公司的價值,只是范冰冰的個人名氣,這家公司的市場業務可以離開范冰冰而獨立存在。但是我們無法想象,當薇婭不上直播間,當吳曉波不再錄影,當樊登不坐在鏡頭前講書,這三家的業務會變成什么樣?
所以,當創始人是公司業務核心時,我們就可以圍繞創始人IP啟動「中心制」的運營。這有點像明星工作室,例如華晨宇工作室,它的所有商業行為都是圍繞華晨宇展開的。
創始人IP的中心制,一般常見于自媒體和網紅創立的公司,所以這類公司都有一個特點,就是有著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,可以圍繞創始人做大量的內容輸出和商業設計,把創始人IP的價值利用到極致。
但中心制的問題也在于:它過分依賴創始人,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,創始人就會分身乏術,所以一定會經歷”去中心制“的陣痛。比如,邏輯思維進化為得到之后,羅振宇老師就開始慢慢淡化個人在業務體系里的比重。
打造創始人IP的關鍵不是做定位,而是做人格畫像;
不要只盯著創始人IP的廣告價值,要在企業不同階段,挖掘它的市場價值、資本價值和社會價值;
創始人IP的出道的路徑是:舞臺選擇、路徑優化、造浪儀式和符號化生存;
圍繞創始人IP有三種商業模式:代言制、雙行制和中心制。
成都廣告公司用戶原創,轉載請遵守規范
作者公眾號:梁將軍(ID:liangjiangjunisme)
136 0806 8886【加微信請注明來意】
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(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)